综述基于纳米孔技术检测蛋白翻译后修饰

时间:2024-03-28 栏目类别:

论文信息:

Nanopore: Emerging for detecting protein post-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

Xinjia Zhao, Haijuan Qin, Mingliang Tang, Xiaoyu Zhang, and Guangyan Qing*

Trends in Anal. Chem., 2024, 173, 117658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165993624001407?via%3Dihub

        蛋白质翻译后修饰(PTM)是指通过官能团的共价附着,蛋白质裂解和降解使得蛋白质一级结构多样化的过程。目前,已有超过400种被表征的PTMs,包括甲基化、乙酰化、磷酸化和泛素化等,构成了庞大的蛋白质组,使得其在体内具备复杂性和功能性。可逆性PTM的广泛存在增加了功能的多样性,并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。例如,对于微管结合Tau蛋白,其过度磷酸化促进了从生理状态向病理状态的转变,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。糖肽在发展糖类药物方面具有关键应用,如糖肽抗生素和抗肿瘤疫苗。此外,对肿瘤抑制蛋白p53的泛素化在维持其稳定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鉴于PTM的重要性,其分析方法变得尤为关键。传统的质谱由于仪器造价昂贵、样品制备及数据处理复杂等因素,使得其难以应用于实际临床中。因此,需要开发易于操作、迅速高效的高通量PTM分析技术。考虑基因组测序的原理,PTM检测有可能采用纳米孔技术,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替代方案。

      纳米孔技术起源于1996年,基于其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与较为直观的检测原理,纳米孔技术已经形成一个体系较为完整,功能独特的单分子检测手段。纳米孔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第三代测序技术,已有商品化DNA测序仪问世。除了碱基序列测定的应用之外,近年来,纳米孔在蛋白质及糖类等生物大分子检测领域逐渐发挥优势。在《Nature》杂志公布的2023年最值得关注的七项新技术中,单分子蛋白质测序技术位居榜首。在这一趋势下,纳米孔技术作为蛋白质测序的一种解决方案,近十年来在蛋白质测序领域,特别是PTM领域中,取得了快速发展,成为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。


      近期,研究组在分析化学领域学术期刊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(IF 13.1)发表了纳米孔作为检测蛋白翻译后修饰的新兴技术的综述性文章(DOI:10.1016/j.trac.2024.117658)。

Copyright©.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创新特区研究组 版权所有
辽ICP备05000861号 All Rights Reserved.